量子计算与经典超算的较量:实验中量子模拟如何超越经典运算能力

2025.05.20 · 行业资讯

在科技发展的长河中,计算能力的突破始终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核心引擎。从算盘到电子计算机,从晶体管到超级计算机,每一次算力革命都重塑了我们认识世界的方式。而如今,量子计算的崛起正掀起新一轮算力竞赛,其核心战场 —— 量子模拟,正在实验中展现出超越经典超算的惊人潜力。

量子计算与经典超算的较量:实验中量子模拟如何超越经典运算能力

一、量子模拟的本质突破:从「近似替代」到「精准重构」

 

量子模拟的本质,是利用量子系统特有的叠加态与纠缠特性,直接模拟微观世界的物理规律。这与经典超算通过数学模型进行的间接模拟存在本质区别。例如,在模拟分子间的电子相互作用时,经典计算机需要将连续的量子态离散化为有限的数值点,这种近似处理在复杂系统中会导致误差累积。而量子模拟器通过构建与目标系统同构的量子比特网络,能够直接映射微观世界的量子行为,实现「所见即所得」的精准模拟。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团队构建的「天元」量子模拟器,正是这一原理的生动实践。该模拟器通过超冷原子阵列成功复现了费米子哈伯德模型,首次在实验中观测到反铁磁相变的临界发散现象。这一成果不仅验证了理论预言,更揭示了量子模拟在解决强关联量子系统问题上的不可替代性 —— 经典超算由于指数级增长的计算复杂度,根本无法处理此类问题。

 

二、实验验证:超导量子计算的「降维打击」

 

在量子模拟的实战较量中,超导量子计算体系正以令人瞩目的速度刷新纪录。2025 年 3 月,中国科大发布的「祖冲之三号」超导量子计算机,凭借 105 个可读取比特与 182 个耦合比特的超强配置,在量子随机线路采样任务中实现了超越经典超算 15 个数量级的惊人速度。这意味着,当经典超算需要耗费数万年才能完成的计算,「祖冲之三号」仅需瞬间即可给出结果。

 

这种优势源于量子计算的并行性本质。每个量子比特可同时处于 0 与 1 的叠加态,n 个量子比特的组合态数量达到 2ⁿ,形成指数级增长的计算空间。而经典计算机的比特只能顺序处理单一状态,其计算能力随比特数线性增长。这种「指数 vs 线性」的底层差异,使得量子模拟在处理多体相互作用、复杂网络优化等问题时展现出碾压性优势。

 

三、技术挑战:从「原理验证」到「实用跨越」

 

尽管量子模拟已在实验室中崭露头角,但其走向大规模应用仍需跨越多重技术鸿沟。首当其冲的是量子比特的稳定性问题。由于量子态对环境干扰极度敏感,即使微小的温度波动或电磁噪声也可能导致量子退相干,使计算结果失真。为此,科研人员采用极低温环境(接近绝对零度)、三级滤波器等技术手段,将「祖冲之三号」的量子比特相干时间提升至 72 微秒,并行两比特门保真度达到 99.62%。

 

量子纠错则是另一个核心难题。为实现可靠计算,需要引入大量冗余比特构建纠错码。例如,谷歌的表面码技术需要 1457 个物理量子比特才能编码 1 个逻辑量子比特,其错误率降至百万分之一。中国科大团队基于「祖冲之三号」开展的码距为 7 的表面码纠错研究,已为未来的规模化应用奠定了基础。

 

四、未来图景:量子与经典的「共生进化」

 

量子计算的崛起并非要取代经典超算,而是开启两者协同进化的新纪元。在量子 - 经典融合计算架构中,量子计算机负责处理具有指数加速潜力的特定任务,如量子化学模拟;经典超算则承担数据预处理、结果分析等常规计算,并通过实时反馈优化量子算法参数。这种分工模式已在变分量子本征求解器(VQE)等算法中得到验证,其计算效率比单纯使用量子或经典计算提升数倍。

 

在不远的将来,量子模拟有望在多个领域引发范式革命:在材料科学领域,它将加速高温超导材料、高效催化剂的研发进程;在生物医药领域,能够精准模拟蛋白质折叠过程,推动靶向药物的创制;在金融领域,可实现更精确的风险评估与投资组合优化。正如德国莱布尼茨计算中心的探索方向,将量子处理器作为超算的加速器,构建「按需分配」的混合计算架构,或许是未来算力基础设施的终极形态。

 

这场算力革命的本质,是人类对自然规律认知方式的深刻变革。量子模拟不仅是技术的突破,更是思维的跃迁 —— 它让我们得以用微观世界的语言与自然对话,在量子叠加的「平行宇宙」中探寻最优解。当经典超算的「愚公移山」遇到量子模拟的「四两拨千斤」,两者的碰撞与融合,终将为人类解锁更多未知的科学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