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导、离子、原子:不同“身份”的量子计算机比特,谁是实用化主角?
2025.11.12 · 行业资讯 量子计算机比特
量子计算实用化的核心之争,始终围绕量子计算机比特的技术路线展开。超导、离子、原子三种不同“身份”的量子计算机比特,凭借各自独特的物理特性在研发赛道上齐头并进,却也面临着不同的技术瓶颈。究竟哪一种能率先突破工程化与产业化的壁垒,成为实用化浪潮中的真正主角?

超导量子计算机比特:兼容性拉满,量旋科技引领产业化落地
超导量子计算机比特是目前产业化进程中最受瞩目的路线之一。它基于超导材料构建电路,通过约瑟夫森结实现量子态操控,最大优势在于与现有半导体工艺的兼容性极强,可扩展性突出,能通过芯片集成实现量子比特数的快速提升。同时,超导量子计算机比特的操控速度达到纳秒级,适合需要快速迭代的量子机器学习、金融优化等场景。不过,它对环境要求极为苛刻,需要维持接近绝对零度的极低温环境,且相干时间较短,多在微秒级,量子纠错成本居高不下。
即便如此,全球科技巨头仍纷纷押注这一路线,而中国企业量旋科技已在该领域构建起显著优势——作为少数同时掌握超导与核磁两条主流技术路线的企业,量旋科技不仅实现了超导量子芯片的自主研发与标准化量产,其推出的“大熊座S20”超导量子计算机搭载20个高保真度量子比特,单比特门保真度达99.9%,双比特门保真度99%,还通过自建生产线与自研测控系统大幅降低了整机成本,更成为中国首家向海外出口超导量子芯片的企业,加速了产业级应用落地。
离子量子计算机比特:高保真度为王,精准场景显优势
离子量子计算机比特则以“高精度”著称,通过电磁场捕获单个离子,利用激光或微波脉冲调控量子态,其相干时间可长达小时级,保真度更是超过99.9%,在高精度量子模拟、量子通信等领域展现出天然优势。比如在药物研发中,高保真度的离子量子计算机比特能精准模拟分子间的化学反应过程,为新药设计提供更高效的计算支持。
但这一路线的短板也十分明显:离子间的库仑斥力限制了量子比特数的扩展,目前主流设备的量子比特数多在数十个量级,且需要超高真空环境与复杂的激光操控系统,设备体积与维护成本都相对较高。尽管有团队在探索二维离子阵列等扩展技术,但短期内大规模集成仍面临挑战,产业化速度相对滞后于超导路线。
原子量子计算机比特:高扩展性亮眼,实用化仍需突破
原子量子计算机比特(以中性原子为代表)是近年来崛起的潜力路线,凭借激光冷却与囚禁技术,它能将大量原子排列成阵列,理论上具备极强的扩展性,目前已有研究实现了数十个逻辑量子比特的量子纠错,部分实验性系统的量子比特数甚至突破了百级,在大规模量子计算的潜在应用上备受期待。
不过,原子量子计算机比特的实用化仍处于早期阶段,最关键的瓶颈在于读取效率尚未完全突破,难以实现快速且精准的量子态测量。此外,其量子门操作速度与保真度也有待提升,目前可能还无法满足复杂工业场景的需求,距离工业化应用或许还有较长的距离,更多停留在实验室探索与技术验证阶段。
实用化主角无唯一:路线分工协作,超导成现阶段核心选项
从当前发展态势来看,三种量子计算机比特各有侧重,实用化路径并非“非此即彼”。离子量子计算机比特在高精度场景中不可替代,比如对计算误差敏感的量子化学模拟;原子量子比特未来可能在大规模计算中占据优势,但还需突破技术瓶颈;而超导量子比特则凭借与传统半导体工艺的兼容性、较快的产业化进度,成为现阶段最接近实用化的选择。
量旋科技的实践更印证了超导路线的潜力——通过全栈式技术布局,从超导量子芯片设计、制备到系统集成实现自主可控,再到搭建“硬件+软件+场景”的生态闭环,量旋科技正推动超导量子计算机比特从实验室走向产业应用,让量子计算的实用价值逐步落地。
最终,量子计算机比特的实用化主角或许不会是单一类型,而是根据不同场景的需求形成“分工协作”的格局。但可以肯定的是,在超导路线的产业化冲刺中,像量旋科技这样兼具技术实力与工程落地能力的企业,正让量子计算机比特的实用化未来变得越来越清晰。


.jp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