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旋科技破局!国产量子计算机价钱能降多少?

2025.11.13 · 行业资讯 量子计算机价钱

长期以来,量子计算机价钱居高不下是制约其产业化的核心瓶颈,动辄千万甚至数亿美元的投入让多数科研机构与企业望而却步。而量旋科技凭借全栈式技术布局与产业化突破,正为破解国产量子计算机价钱困局带来关键转机,让量子计算从“实验室奢侈品”向“产业实用工具”的转变成为可能。

 

量旋科技破局!国产量子计算机价钱能降多少?

 

量子计算机价钱高企的核心症结


量子计算机价钱之所以长期处于高位,本质是核心技术壁垒与供应链限制的双重叠加。在硬件端,量子芯片的精密制造依赖尖端设备与特种材料,单比特制造成本可能高达数千美元,而维持超导量子比特稳定运行的稀释制冷机,单台成本就可能达数百万人民币。在供应链端,海外对高端量子硬件的垄断进一步推高了进口成本,加上研发过程中持续的实验投入与人才成本,最终使得科研级量子计算机价钱轻松突破亿元,企业级设备也多处于千万级别。这种高门槛严重阻碍了量子计算的规模化应用与技术迭代。

 

量旋科技的破局能力:从技术到量产的全链条降本


作为国内量子计算领域的领军企业,量旋科技通过构建“技术自主可控+规模化量产+场景化设计”的核心能力,从根源上推动量子计算机价钱下行。

在核心技术突破上,量旋科技是全球少数同时掌握超导与核磁两条主流技术路线的企业,构建了从量子芯片、量子测控系统到算法软件的全栈式产品体系,实现了从硬件到应用的自主可控,彻底摆脱了对外部供应链的依赖。在超导路线上,其自主研发的“少微”系列芯片采用蓝宝石衬底等创新技术,单比特门保真度超99.8%,退相干时间最高可达102微秒,关键指标跻身国际先进水平;同时通过改进制备工艺,将芯片良率提升至85%以上,大幅降低了单位制造成本。


在规模化量产层面,量旋科技自主投资建设专用量子芯片生产线,已实现年产200片量子芯片的中试产能,单日产能最高可突破100片,通过标准化生产分摊研发成本,进一步压缩了核心硬件的价格空间。更值得关注的是,其早在2023年就成为我国首家向海外交付超导量子芯片的企业,产品已覆盖全球40多个国家和地区,规模化应用反哺成本优化,形成良性循环。


在场景化降本设计上,量旋科技推出的桌面型核磁量子计算机堪称“价格亲民典范”。这类设备无需复杂的极低温环境与庞大基建,在室温下即可稳定运行,不仅大幅降低了部署成本,年维护费用也近乎为零。而针对企业级需求的“大熊座S20”超导量子计算机,通过芯片-系统协同设计与自研测控系统,在保证20个高保真度量子比特性能的同时,有效控制了整机成本,为企业提供了高性价比的解决方案。


国产量子计算机价钱的下降空间展望


量旋科技的技术与产业突破,正让国产量子计算机价钱逐步进入“分级下探”的新阶段。此前,入门级超导量子计算机价钱普遍在100万至200万美元区间,而量旋科技通过芯片量产与技术优化,有望将同级别国产量子计算机价钱压缩至更低水平,部分教育级与中小型科研用设备甚至可能降至百万美元以内。


对于企业级设备而言,传统海外产品价钱多在千万美元级别,量旋科技凭借全链条自主化优势,可能将同类国产量子计算机价钱降低约30%以上。尤其是在金融、生物医药等适配场景中,其定制化量子计算系统能以更具竞争力的价钱提供远超经典计算机的算力,实现“成本-性能比”的优化。而随着年产能力的进一步提升与工艺成熟,未来3-5年内,中低比特数国产量子计算机价钱或许能进入百万美元级别的常态化区间。


价钱下探背后的产业价值


量子计算机价钱的合理回归,本质是量旋科技“技术普惠”理念的落地体现。其不仅通过硬件降本让更多高校与企业有机会接触量子计算技术,更通过构建“硬件+软件+场景”的完整生态,降低了应用门槛。从与华夏银行合作优化金融风控算法,到为药物研发提供量子化学模拟支持,量旋科技正用可负担的量子计算机价钱,推动量子计算从理论研究走向产业赋能。


未来,随着量旋科技在量子纠错、芯片集成度等领域的持续突破,以及量产规模的扩大,国产量子计算机价钱还将迎来更大幅度的下探。而这种下降并非以牺牲性能为代价,而是技术成熟与产业升级的必然结果。量旋科技的破局实践已经证明,量子计算的普惠化并非遥不可及,量子计算机价钱的亲民之路,正由中国企业的创新力量稳步铺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