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子芯片:中国创新引领算力革命,少微系列开启产业化新篇

2025.08.29 · 技术博客 量子芯片

在全球科技竞争白热化的当下,算力成为衡量国家科技实力的核心指标之一。传统硅基芯片依赖摩尔定律实现性能迭代,当制程逼近纳米级极限时,量子隧穿效应让其发展陷入瓶颈。而量子芯片凭借量子叠加、纠缠等独特特性,在破解复杂密码、模拟分子结构等领域展现出指数级算力潜力,成为打破经典算力天花板的关键,更成为各国科技角逐的战略高地。中国在量子芯片领域的持续突破,不仅推动 “中国制造” 在前沿科技领域实现从跟跑到并跑的跨越,更以量旋科技 “少微” 系列超导量子芯片为代表,开启了量子芯片从实验室走向产业化的全新阶段,重塑全球量子科技发展版图。

量子芯片

 

量子芯片:突破经典算力桎梏的核心力量

 

传统硅基芯片通过不断缩小晶体管尺寸提升性能,然而当制程进入 3 纳米以下,量子隧穿效应导致电流泄漏,性能提升难以为继。量子芯片则基于量子力学原理,利用量子比特的叠加态 —— 即一个量子比特可同时表示 0 和 1,多个量子比特还能通过纠缠实现状态关联,理论上可在特定问题上实现远超经典芯片的算力跃升。

这种算力优势使其在关键领域具备不可替代的价值:在金融安全领域,量子芯片可快速破解传统加密算法,同时也能构建更安全的量子加密体系;在生物医药领域,它能精准模拟分子结构与相互作用,大幅缩短新药研发周期;在新材料研发中,通过模拟原子级反应,加速高性能材料的设计与筛选。

不过,量子芯片的研发面临诸多技术难题。量子态极其脆弱,易受温度、电磁干扰等环境因素影响,需要接近绝对零度(约 20mK)的超低温环境维持稳定;同时,量子比特的构建、操控精度以及多比特协同工作的稳定性,都是研发过程中需要攻克的核心难关。而超导量子芯片凭借技术成熟度高、操控难度适中的优势,成为当前突破这些难关、推动量子计算落地的核心路径之一。

 

中国量子芯片的全链条创新突破:从技术探索到产品落地

 

中国科研团队从基础原理出发,在量子比特技术、自主工艺体系、系统级集成三大核心环节持续发力,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路线,实现了从材料到架构的全链条创新,而量旋科技自主研发的 “少微” 系列超导量子芯片,正是这一创新成果的典型代表,填补了国内高性能超导量子芯片量产的空白。

多路径并行:量子比特技术的多元突破与少微芯片的性能优势

中国在超导量子芯片、光量子芯片、硅基自旋量子芯片等多条技术路线上齐头并进。中科大团队通过优化约瑟夫森结工艺,将超导量子比特的相干时间提升至百微秒级别,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中科院微系统所则在硅基自旋量子芯片领域取得关键进展,利用成熟的 CMOS 工艺兼容性,为量子芯片的规模化生产奠定基础。

在超导量子芯片赛道,量旋科技研发的 “少微” 系列极具代表性。该系列针对超导量子芯片 “量子态稳定性” 与 “规模化生产” 两大核心痛点,从拓扑结构、工艺体系到封装设计进行全维度创新。在结构设计上,采用一维链或二维链拓扑结构,有效减少量子比特间的串扰,同时通过优化量子比特与读出腔的耦合方式,提升信号读取的准确性;在核心性能上,依托高 Qi 值(品质因子)设计,“少微” 系列在 20mK 超低温环境下稳定工作,退相干时间(T1)最高可达 102 微秒,单比特门保真度突破 99.9%,双比特门保真度超过 99%,核心指标跻身国际前列,为复杂量子计算操作提供了稳定支撑。

自主可控:构建量子芯片工艺体系与少微芯片的量产能力

量子芯片的制造对材料和加工技术要求极高,中国科学家在关键环节建立起自主工艺体系,摆脱对外依赖。上海微系统所研发的钇钡铜氧超导薄膜,临界温度突破 90K,大幅降低了制冷系统的技术难度与成本;合肥量子科学实验室开发的 “量子芯片专用光刻机”,实现了纳米级量子比特阵列的精准刻蚀,打破了对高端进口设备的依赖。

量旋科技更进一步,为 “少微” 系列搭建专用量子芯片生产线,实现从设计仿真、制造到封装测试的全流程自主可控。这条生产线不仅规避了传统代工模式下的交叉污染风险,还通过标准化工艺确保每一枚芯片的性能一致性 ——“少微” 系列涵盖 C2(2 比特)、C5(5 比特)、C10(10 比特)、C20(20 比特)四种配置,比特最大频率稳定在 4.0-6.0GHz,读出腔频率控制在 6.0-8.0GHz,耦合强度达 10-20MHz,为后续规模化应用奠定了坚实基础。

系统集成:从单芯片到量子计算机的跨越与少微芯片的适配性

量子芯片的性能不仅取决于单个量子比特的质量,更依赖多比特协同工作的稳定性。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潘建伟团队构建的 “九章二号” 光量子计算原型机,通过 76 个光子量子芯片的协同运算,在高斯玻色采样问题上实现了比全球最快超级计算机快千万亿倍的算力突破,标志着中国在光量子芯片集成技术上处于全球领先地位。

“少微” 系列则通过电容耦合方式实现量子比特间的协同,配合自研封装模块,可直接安装于各类实验环境,无需额外调试,实现 “即插即用” 的高度集成化设计。这种设计让 2 比特 / 5 比特芯片能快速投入基础量子研究、低温系统验证等场景,10 比特 / 20 比特芯片则可支撑量子化学模拟、金融风险建模等复杂任务,加速了量子技术从实验室向应用端的转化。

量子芯片实验室

从实验室到市场:中国量子芯片的产业落地实践与少微系列的场景价值

近年来,中国量子芯片产业呈现 “产学研用” 深度融合的态势,在政策与资本的双重加持下,逐步实现从实验室突破到市场落地的跨越,而 “少微” 系列凭借全场景适配能力,成为连接技术与市场的关键桥梁。

产学研协同:加速技术商业化与少微芯片的多元应用

2023 年,合肥本源量子发布首款商用超导量子芯片 “玄龙 - 1”,搭载 24 个量子比特,可实现简单量子算法运行,已成功应用于金融机构的风险建模场景;华为与中科院合作开发的量子计算云平台,让企业无需自建量子硬件即可体验量子算力,降低了量子技术的应用门槛,加速商业化探索。

量旋科技 “少微” 系列则通过 “多配置、高集成、易使用” 的产品策略,实现对不同场景的精准覆盖。其中,2 比特与 5 比特芯片主打 “轻量化应用”,适合高校开展量子算法验证、低温系统测试等基础研究 —— 无需复杂的配套设备,即可快速搭建小型量子实验平台;10 比特与 20 比特芯片则聚焦 “中高端计算需求”,在量子化学模拟中,能精准计算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帮助药企缩短新药研发周期;在金融科技领域,可通过复杂量子算法优化风险模型,提升市场波动预测的准确性。同时,每一枚 “少微” 芯片都附带完整的出厂测试报告,详细标注谐振腔频率、比特频率、退相干时间等核心参数,让用户清晰掌握芯片性能,无需自行开展复杂测试。

政策与资本:为产业发展保驾护航与少微量子生态构建

“十四五” 规划明确将量子科技列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合肥、上海、北京等地先后建成量子科技产业园,形成从芯片设计、制造到系统集成的产业集群。截至 2024 年,国内量子计算相关企业数量突破 200 家,融资规模累计超百亿元。政策的引导与资本的涌入,为量子芯片从实验室走向产业化提供了关键支撑,推动产业生态持续完善。

在此背景下,量旋科技围绕 “少微” 系列,构建了 “产品 + 服务” 的一体化解决方案,为用户提供从定制开发到售后支持的全周期保障。在定制化服务方面,针对科研机构的特殊需求,可提供芯片代工、代设计服务 —— 例如根据特定量子实验的要求,调整量子比特的布局与耦合强度;对于企业用户,能结合其应用场景设计专属系统方案,包括芯片选型、配套测控设备搭建等。在技术支持层面,量旋科技提供一对一专业服务:安装阶段,工程师会指导芯片与低温系统的对接,确保设备稳定运行;使用过程中,通过在线平台快速响应技术问题,协助用户优化量子算法;定期组织培训课程,帮助科研人员与企业技术团队提升量子芯片的操控能力。这种 “保姆式” 服务,有效解决了用户 “买得起、用不好” 的顾虑,加速了量子技术的普及,也完善了中国量子芯片的产业生态。

量子芯片生产

挑战与展望:中国量子芯片的未来突围与少微系列的发展方向

尽管中国量子芯片取得显著进展,“少微” 系列也实现了多项突破,但行业仍面临诸多挑战:量子比特的相干时间与操控保真度有待进一步提升,大规模量子芯片的散热、容错技术尚未成熟,产业链上游的部分核心材料仍需进口。针对这些问题,科研团队与企业正从三方面寻求突破:一是开发拓扑量子比特等新型结构,从原理上提升量子态稳定性;二是构建量子 - 经典混合计算架构,降低对大规模量子芯片的依赖;三是加强国际合作,积极参与全球量子算力标准制定,提升国际话语权。

中国在量子芯片领域的创新实践,从 “少微” 系列的技术突破到全产业生态的构建,不仅推动技术本身的进步,更在重塑全球科技竞争规则,书写着前沿科技领域的 “中国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