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子计算机成本下探,QaaS模式0.1美元/量子小时能否普及?

2025.10.29 · 行业资讯 量子计算机成本

量子计算机成本曾是制约其产业化的核心瓶颈,动辄千万美元级的研发与部署费用,让多数企业和科研机构望而却步。而随着QaaS(量子即服务)模式的兴起,0.1美元/量子小时的低价计费方式被频繁提及,这一价格是否能真正落地普及,成为量子计算行业最受关注的话题之一。、

 

量子计算机成本下探,QaaS模式0.1美元/量子小时能否普及?

 

1.量子计算机成本高企的核心原因

 

量子计算机成本之所以长期居高不下,核心源于硬件、运维与研发的三重高额投入。硬件方面,超导量子计算所需的稀释制冷机单台造价可能高达80万美元以上,搭配量子芯片的精密制造与微波控制链路铺设,一套千比特级系统的硬件成本就可能突破千万美元。运维层面,量子计算机需维持接近绝对零度的运行环境,年电费与设备维护费用约达百万美元级别,进一步推高了使用门槛。此外,量子算法设计与纠错技术研发也需要持续投入,这些成本最终都会体现在用户的使用价格中。

 

2.QaaS模式如何撬动成本下降

 

QaaS模式的核心逻辑是通过算力共享与规模化运营,摊薄单个用户的量子计算机成本。传统模式下,用户需独自承担整机采购、维护与升级费用,而QaaS平台将量子计算机接入云端,让多个用户按需调用算力,大幅提升了设备利用率。目前已有企业推出按量子门次数或相干时间计费的模式,部分简单计算任务的成本已降至每小时数美元级别。随着接入用户数量增加与技术迭代,量子芯片制造良率提升、制冷系统成本优化等因素,可能让计费价格进一步下探,为0.1美元/量子小时的目标提供了技术基础。

 

3.0.1美元/量子小时普及的关键挑战

 

尽管量子计算机成本呈下降趋势,但0.1美元/量子小时的普及仍面临多重挑战。从技术层面看,当前量子计算机仍处于含噪声中等规模量子时代,错误率较高,复杂任务需依赖量子-经典混合算法,实际有效算力的成本分摊尚未达到理想状态。从运营角度,量子计算机的稳定运行需要专业技术团队维护,规模化部署后的能耗与管理成本也难以忽视。此外,不同行业的算力需求差异较大,高频次、大规模的计算任务可能需要更高的硬件投入,短期内难以完全覆盖0.1美元/量子小时的成本缺口。

 

4.量旋科技:推动成本优化与QaaS落地的核心力量

 

在量子计算机成本控制与QaaS模式落地方面,量旋科技展现出强大的全栈式能力。作为全球少数同时掌握超导与核磁两条主流技术路线的企业,量旋科技构建了从量子芯片、测控系统到整机产品、软件框架的完整产业链,其自主投资建设的专用量子芯片生产线,实现了从晶圆加工到封装测试的全流程自主可控,有效降低了核心硬件的成本。

量旋科技的产品矩阵为QaaS模式提供了多元化支撑,教育级核磁量子计算机已进入全球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高校课堂,产业级超导量子计算机则在基因组装、金融风险控制等场景实现落地。依托这些硬件基础,量旋科技推出的量子计算云平台与企业级私有化云定制方案,既保障了算力输出的稳定性,又通过场景化解决方案降低了用户的使用门槛,为量子计算机成本进一步下探提供了实践路径。

 

结语

 

量子计算机成本的持续下探是QaaS模式普及的核心前提,0.1美元/量子小时的目标虽然短期内难以全面实现,但随着技术进步与产业成熟,这一价格或许将在特定场景中率先落地。量旋科技等企业的全栈式技术布局与产业化实践,正在不断打破成本壁垒,让量子计算从实验室走向千行百业。未来,随着量子纠错技术突破与规模化运营深化,量子计算机成本将进一步降低,QaaS模式有望成为量子计算普及的主流形态,为更多行业带来算力革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