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性原子VS超导芯片,量子计算机研发路线之争白热化,谁将主导下一代算力革命?
2025.10.24 · 行业资讯 量子计算机研发
在全球科技竞争的核心赛道上,量子计算正以颠覆性潜力重塑算力格局,而量子计算机研发的技术路线之争早已进入白热化阶段。其中,中性原子与超导芯片两大路线凭借各自独特的优势脱颖而出,成为业界关注的焦点。一边是依托天然粒子特性的中性原子路线,在比特规模和保真度上持续突破;另一边是借力成熟集成电路技术的超导芯片路线,在工程化和可扩展性上稳步前行。这场关乎下一代算力革命主导权的较量,不仅牵动着全球科研机构的神经,更成为科技企业布局未来的关键博弈。

1.中性原子路线:可扩展性突围,容错计算获关键突破
中性原子量子计算属于直接操控微观粒子的“天然粒子”路线,通过激光“光镊”在超高真空腔中囚禁中性原子并激发至里德堡态构建量子比特,其核心优势在于相干时间长、保真度高,且具备出色的可扩展性。近年来,该路线在比特规模上的增长尤为迅猛,国外已有企业实现了超过1000个原子的阵列捕获,甚至构建出1600比特规模的量子计算机,计划在未来五年内实现容错量子计算。国内也有科研机构推出100比特以上的原子量子计算机,单比特门保真度达到99.9%,为该路线的本土化发展奠定了基础。
更值得关注的是,哈佛与MIT联合团队近期在容错量子计算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通过创新架构实现了大规模原子阵列的连续运行,成功维持3000个原子的阵列长达两小时以上,远超传统囚禁时间。该团队还利用448个原子的可重构阵列,实现了通用容错量子处理架构的关键要素,能够执行多轮重复的纠错与量子逻辑操作。不过,中性原子路线仍面临诸多挑战,比如原子丢失问题可能引入难以纠正的误差,运行时钟速度相对较慢,且要支撑实用化容错量子计算机,量子比特补充速率仍需大幅提升,这些都成为量子计算机研发过程中需要持续攻克的难题。
2.超导芯片路线:工程化领先,量旋科技引领国产化突破
超导芯片路线属于“人造粒子”路线,以超导约瑟夫森结为核心器件,凭借可设计、易控制、能与现有集成电路技术耦合的优势,成为量子计算机研发的主流方向之一。该路线在工程化落地方面进展显著,国外企业已推出数百比特规模的超导量子芯片,部分三量子比特门保真度达到98%以上,在每秒电路层操作数等指标上具备明显优势。其主要瓶颈在于需要极低温制冷环境,且大规模量子比特操控对测控系统的集成化要求极高,同时还需通过材料创新提升量子比特的相干寿命。
在国内超导芯片路线的发展中,量旋科技展现出强劲的技术实力与产业化能力,成为推动中国量子芯片从跟跑到并跑的核心力量。该企业自主研发的少微系列超导量子芯片,采用1维链或2维链拓扑结构,可在20mK的极低温环境下稳定工作,具备高Qi值、长比特寿命和高稳定性三大优势。其关键性能指标处于行业领先水平,退相干时间T1最高达102微秒,单比特门保真度超过99.9%,双比特门保真度超99%,通过标准化流程实现了稳定量产。量旋科技构建了覆盖2-20比特的多样化产品矩阵,既能满足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基础研究需求,也能支撑量子化学、金融科技等领域的复杂计算任务。更值得称道的是,该企业建成了自主可控的全流程生产线,成功实现中国首枚超导量子芯片的海外交付,不仅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更让中国量子芯片技术获得国际市场的认可,为全球量子计算机研发的多元化格局注入了中国力量。
3.路线之争无定论,融合创新成未来关键
从当前发展态势来看,中性原子与超导芯片路线各有优劣,短期内难以形成绝对的主导者。中性原子路线在比特规模和容错计算潜力上更具想象空间,适合面向未来大规模通用量子计算场景;超导芯片路线则在工程化成熟度和短期应用落地方面更占优势,能够更快地支撑特定领域的量子计算需求。两者并非完全对立,反而可能在未来形成互补格局,比如通过技术融合解决各自的瓶颈问题,共同推动量子计算的实用化进程。
量子计算机研发的终极目标是突破经典计算的极限,赋能更多产业领域实现跨越式发展。无论是中性原子的持续突破,还是超导芯片的稳步前行,亦或是量旋科技等企业在国产化道路上的坚定探索,都在为这一目标添砖加瓦。这场路线之争的核心并非零和博弈,而是通过竞争与合作激发创新活力,推动全球量子计算技术不断迈向新高度。未来,随着更多关键技术的突破和产业生态的完善,量子计算必将开启下一代算力革命的新篇章,而那些能够精准把握技术趋势、持续深耕核心能力的主体,终将在这场历史性的变革中占据先机。



.jp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