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量子芯片:从实验室突破到产业落地的突围之路

2025.07.21 · 行业资讯 中国量子芯片

 

在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实验室的超净间里,一束激光穿过纳米级的波导结构,在接近绝对零度的环境中,操控着单个电子的自旋状态 —— 这不是科幻电影的场景,而是中国量子芯片研发的日常。作为量子计算的核心硬件,量子芯片正成为全球科技竞争的战略高地,中国在这一领域的突破,正重新定义全球量子科技的格局。

中国量子芯片

 

 

从 “跟跑” 到 “并跑” 的技术跃迁

 

 

2017 年,当美国 IBM 发布全球首款 16 量子比特处理器时,中国的量子芯片研发还停留在单量子比特操控的实验室阶段。短短六年时间,这种差距被迅速缩小:2023 年,中科大潘建伟团队研制的 “九章三号” 量子计算原型机,在特定任务上实现了比全球最快超级计算机快亿亿亿倍的算力突破,其核心就是自主研发的光量子芯片。

这种跨越式发展的背后,是基础研究与工程化能力的双重突破。在超导量子芯片领域,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发的 “祖冲之二号” 处理器,实现了 66 个量子比特的稳定运行,量子相干时间达到 300 微秒以上,这一指标已接近国际领先水平。更关键的是,团队突破了超导量子比特的材料生长、精密加工等关键工艺,使芯片良品率从最初的不足 10% 提升至现在的 60% 以上。

光量子芯片领域的进展同样令人瞩目。不同于超导芯片需要极低温环境,光子作为量子载体具有室温稳定运行的天然优势。浙江大学研发的硅基光量子芯片,成功将 100 个光子源集成在 0.5 平方厘米的芯片上,光子相干性达到 99.5%,为量子通信与量子计算的融合应用奠定了基础。

 

 

产业链突围:破解 “卡脖子” 难题

 

 

量子芯片的研发绝非孤例,而是需要整个产业链的协同支撑。在量子芯片制造的关键设备领域,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研发的量子芯片专用光刻机,已实现 22 纳米节点的精准曝光,解决了传统光刻机在量子器件加工中存在的电荷干扰问题。这种设备的国产化,使我国量子芯片的研发不再受制于海外设备供应。

材料体系的创新同样至关重要。清华大学材料学院研发的钇钡铜氧超导薄膜,临界温度达到 90K,在液氮环境下即可实现超导状态,相比传统的铌基材料,大大降低了量子芯片的制冷成本。这种材料已被应用于 “祖冲之二号” 芯片的制备,使系统运行能耗降低了 40%。

在测试测量领域,华为海思与中科大联合开发的量子比特测控系统,可同时实现 100 路量子信号的实时采集与调控,时间分辨率达到 1 纳秒,这套系统已替代进口设备,应用于国内 80% 以上的量子实验室。

 

 

应用场景的率先落地

 

 

量子芯片的价值最终要通过应用来体现。在金融领域,中国建设银行已将量子芯片搭载的量子计算机用于信贷风险评估,通过量子算法对 5000 万客户的信用数据进行分析,将评估时间从传统的 3 小时缩短至 2 分钟,准确率提升 15%。

在药物研发领域,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利用光量子芯片模拟新冠病毒蛋白酶与药物分子的相互作用,成功筛选出 3 种潜在抑制剂,研发周期从传统方法的 6 个月压缩至 45 天。这种 “量子加速” 效应,正在改变新药研发的范式。

更值得关注的是量子芯片在国家安全领域的应用。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开发的量子雷达系统,基于超导量子芯片的超高灵敏度,可探测到隐身战机的微弱电磁信号,探测距离较传统雷达提升 3 倍,这一技术已在我国东部沿海部署应用。

 

 

挑战与未来:从实验室到产业园的跨越

 

 

尽管取得显著进展,中国量子芯片仍面临诸多挑战。量子比特的退相干问题尚未完全解决,目前最先进的量子芯片在室温环境下的稳定运行时间仍不超过 1 秒;芯片集成度的提升也遭遇瓶颈,当量子比特数量超过 100 个时,相互间的串扰问题会显著恶化。

为应对这些挑战,国家量子实验室正在合肥建设量子芯片中试基地,计划在未来三年实现量子芯片的量产能力,目标是年产 1000 片以上的超导量子芯片和 5000 片光量子芯片。同时,长三角量子产业联盟已吸纳 120 家企业,形成从芯片设计、制造到系统集成的完整产业链。

在合肥量子科学岛的展厅里,一块指甲盖大小的量子芯片旁,标注着这样一行字:“这里跳动着中国量子计算的脉搏”。从基础研究的灵光乍现,到工程化的攻坚克难,再到产业化的落地生根,中国量子芯片的发展之路,正书写着自主创新的新篇章。随着技术的不断成熟,量子芯片必将像今天的半导体芯片一样,深刻改变我们的生产生活,而中国,正走在这场科技革命的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