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科技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量子计算作为引领未来的战略性技术,正成为各国角逐的焦点。我国在量子计算领域持续发力,不仅在核心技术上取得多项突破,更在教育领域积极布局,通过校企合作搭建实践平台,为量子科技产业培养 “能落地” 的专业人才。量旋科技与新加坡科技设计大学(SUTD)的合作案例,正是我国量子计算机技术走向国际化教育应用的生动实践。

近年来,我国量子计算技术实现了从理论研究到实际应用的跨越式发展。在科研层面,国内科研机构和企业围绕量子比特操控、量子算法优化、量子硬件设计等核心领域持续攻关,先后研制出多款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量子计算原型机,在量子纠缠数量、计算精度等关键指标上不断刷新纪录。
在应用落地方面,我国量子计算机正从实验室走向产业场景。以量旋科技为代表的企业,专注于量子计算设备的小型化、实用化研发,推出了如双子座 Lab 等适合教学和中小型科研场景的量子实验平台。这类设备突破了传统量子计算机对极低温环境的依赖,采用室温操作模式,大幅降低了部署和维护成本,为量子计算技术的普及应用奠定了基础。
量子科技的发展离不开专业人才的支撑,而人才培养需要理论与实践的深度结合。新加坡科技设计大学(SUTD)为响应新加坡《2025 量子科技战略》,与量旋科技合作引入 SpinQ 双子座 Lab 量子实验平台,构建了 “理论 + 仿真 + 硬件实操” 的完整教学体系。
SUTD 以 “设计思维驱动科技教育” 为核心理念,打破传统学科边界,在工程产品开发(EPD)学院布局量子教学。其师资团队多数兼具科研经历与企业实践经验,如 IEEE 高级会员 Teo Tee Hui 博士曾就职于 A*STAR 微电子研究院、意法半导体等知名企业。在课程设置上,除模拟与混合信号 IC 设计、半导体器件物理等核心课程外,还依托量旋双子座 Lab 平台开设量子计算实验课程,让学生亲身体验量子计算机从设计到测试的全流程。
传统量子教学存在硬件验证缺失、成本高昂、与产业需求脱节等痛点。学生虽能通过云平台执行量子门操作和算法模拟,却缺乏真实硬件的测试经验,难以满足企业对 “电路设计 + 硬件工程” 复合人才的需求。而主流量子计算机通常需要极低温环境,部署成本超百万新元,维护复杂,难以融入本科教学。
量旋双子座 Lab 量子实验平台的出现为解决这些痛点提供了 “低成本高成效” 的解决方案。该设备具有三大优势:一是全流程实验覆盖,包含量子计算全栈实验内容,涉及量子调控、模拟、精密测量和通信,实现从理论到实操的闭环学习;二是室温操作与高性价比,无需极低温环境,成本可负担,模块化设计满足 20-30 人小班教学需求;三是可视化硬件结构,敞开式机箱设计让核心部件直观可见,帮助学生理解量子比特操控原理。
量旋科技与 SUTD 的合作案例,为我国量子计算机教育应用提供了宝贵经验。一方面,高校需紧跟产业发展需求,将前沿科技教育与产业实践深度绑定,通过 “空档期(Gap Semester)” 等产业实践机制,培养兼具工程技术、人文设计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另一方面,企业应精准把握市场需求,推出适合教学场景的量子计算设备,通过 “教材 + 设备 + 师资培训” 一体化服务,帮助高校快速搭建学科培养体系。正如 Teo Tee Hui 博士所说,量子技术的布局需要远见,而实用的教学设备让量子计算教育远见有了落地的支点。
未来,随着我国量子计算机技术的不断成熟,量子教育将进一步普及,为量子科技产业输送更多 “能落地” 的专业人才,推动我国在量子科技领域实现从跟跑到领跑的跨越,为全球量子科技发展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