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子信息科学专业:“十五五” 规划重点学科,量子计算人才培养的核心赛道

2025.10.28 · 技术博客 量子信息科学专业

随着 “十五五” 规划将量子科技确立为未来产业核心发展方向,量子信息科学专业正从高校实验室加速走向产业应用前沿。作为融合量子力学与信息科学的交叉学科,它不仅是我国抢占全球量子科技制高点的关键布局,更成为高校培养尖端科技人才、推动科研成果转化的核心领域。从国内多地落地量子产业先导区,到国际高校借助中国量子设备突破科研瓶颈,量子信息科学专业以 “理论奠基 + 实践落地” 的双驱动模式,为新一代科技革命储备核心力量,而量子计算作为其核心方向之一,更是成为产业界与学术界关注的焦点。

量子信息科学专业

 

一、量子信息科学专业:学科定位与量子计算的核心价值

 

量子信息科学专业隶属于理学门类下的物理学类,标准修业年限为四年,毕业后授予理学学士学位。其核心逻辑是运用量子力学的独特原理(如量子叠加、量子纠缠),突破传统信息技术在算力、安全性、测量精度上的瓶颈,主要涵盖量子计算、量子通信、量子测量三大核心方向。

在课程体系设计上,该专业形成了 “基础理论 — 技术应用 — 实践创新” 的完整链条:既要学习理论力学、量子力学等支撑性基础课程,掌握量子世界的底层逻辑;也要深入量子计算与量子信息、模拟电子技术等应用类课程,理解量子技术如何落地。其中,量子计算作为最具产业潜力的方向之一,其价值尤为突出 —— 一方面,它能为量子计算产业输送算法研发、设备操控、系统优化等关键人才,填补当前行业 “懂理论、能实操” 的人才缺口;另一方面,通过高校与企业的协同,推动量子计算从实验室原型机走向商业化应用,比如解决传统算力难以应对的化学分子模拟、金融风险建模、密码破解等复杂问题。

国际案例也印证了这一价值:西班牙 CEU 卡德纳尔埃雷拉大学与瓦伦西亚理工大学,通过采购中国量旋科技的 “量旋三角座” 3 比特核磁量子计算机,既解决了学生 “量子计算算法难验证、实践机会少” 的痛点,更依托该设备完成了硕士论文《三比特量子计算机的物理原理与数学模型》,实现了 “教学实训” 与 “量子计算前沿科研” 的双向突破,成为量子信息科学专业 “理论联系实践” 的典型范例。

核磁量子计算机

二、“十五五” 规划赋能:量子信息科学专业与量子计算的发展机遇

 

“十五五” 规划明确将量子科技纳入 “未来产业投入增长机制”,并提出 “2030 年前实现量子通信全球领先、量子计算实用突破、量子测量规模应用” 的具体目标。这一政策导向为量子信息科学专业,尤其是量子计算方向,带来了三大关键发展机遇:

1. 课程体系与量子计算产业需求深度绑定

规划提出 “构建量子科技国家计量基准与产业标准体系”,推动量子技术在金融、政务、医疗等领域规模化应用。这要求高校在课程设置中强化 “量子计算实践性模块”,避免传统课堂 “重理论、轻实操” 的短板。

例如,针对量子计算方向,高校可引入适配教学的量子计算设备 —— 如 “量旋三角座” 搭载的 SPINQUASAR 操作系统,集成了量子代码编辑器、预编译算法库(含 Grover 搜索算法、HHL 线性方程组求解算法等量子计算核心算法),可直接作为实验课程工具。学生通过亲手设计 2 比特 / 3 比特 Grover 算法电路,验证 HHL 算法在不同条件数矩阵下的运算性能,能直观掌握量子比特操控、量子门实现、量子电路调试等核心技能,理解 “量子计算如何比传统计算更快解决问题”,让抽象的量子概念转化为可操作的技术能力。

2. 科研平台与量子计算企业资源协同创新

“十五五” 规划强调 “推动量子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生态培育”,鼓励高校与企业共建量子科研平台。这一方向对量子计算尤为关键 —— 量子计算的研发需要高精度设备支撑,单靠高校自身难以覆盖全部成本,而企业的设备与技术支持能让科研更贴近产业实际需求。

西班牙高校的实践极具参考意义:CEU 卡德纳尔埃雷拉大学借助 “量旋三角座”,成功完成了量子纠缠态生成、贝尔不等式验证等量子计算核心实验;其研究生 Diego Orlando 还在导师指导下,深入分析了核磁(NMR)量子计算的赝纯态初始化、GRAPE 复合脉冲控制等底层技术,并通过实验证实了小型核磁量子计算机的真实量子特性。

国内也已跟进这一模式:安徽、北京、广东等地已启动量子产业先导区建设,高校可依托区域资源,引入量子计算原型机、量子传感设备等硬件,让学生参与到 “量子计算化学分子模拟”“量子线性代数求解” 等前沿课题中,实现 “科研反哺教学”—— 比如通过量子计算模拟新型催化剂分子结构,既推动科研突破,又让学生掌握量子计算在实际行业中的应用逻辑。

3. 就业方向与量子计算产业链精准对接

“十五五” 规划明确量子科技将形成 “上游核心器件 — 中游系统平台 — 下游行业应用” 的完整产业链,而量子计算作为核心环节,为量子信息科学专业毕业生提供了多元且高薪的就业选择。

从产业链分工来看,毕业生可聚焦三大方向:

  • 上游核心器件:参与量子芯片设计、量子比特制备(如超导量子比特、离子阱量子比特)、高精度脉冲发生器研发等;

  • 中游系统平台:从事量子计算算法优化(如 Grover 算法迭代次数优化、量子纠错码设计)、量子操作系统开发、量子计算系统运维;

  • 下游行业应用:为金融机构设计量子风险模型、为医药企业提供量子分子模拟服务、为政务领域开发量子加密解决方案等。

这些方向与国内 “十五五” 期间 “百比特级量子计算原型机工程化量产”“量子计算行业应用试点落地” 的目标高度契合,意味着掌握量子计算技能的毕业生,将成为量子软件研发、设备运维、应用解决方案等领域的 “香饽饽”。

 

三、高校专业建设:如何打造 “量子计算特色” 的 “理论 + 实践” 培养模式

 

结合西班牙高校的经验与国内产业需求,量子信息科学专业的建设需突破 “量子理论抽象、实践机会匮乏” 的痛点,而核心在于围绕量子计算方向,构建 “硬件支撑 — 课程落地 — 科研驱动” 的闭环培养体系。

1. 引入适配教学与科研的量子计算设备

量子计算的实践教学离不开硬件支撑,高校需引入 “兼顾教学难度与科研深度” 的教育级量子计算设备。例如 “量旋三角座” 这类 3 比特核磁量子计算机,具备高稳定性磁场(均匀性小于 1ppm)、高精度脉冲发生器等优势:

  • 对本科生而言,可通过设备验证量子比特叠加态、量子纠缠等基础概念,比如检测设备输出的自由感应衰减(FID)信号,定量分析不同量子态的测量概率,将抽象的希尔伯特空间、量子力学公设转化为可观测的数据;

  • 对研究生而言,可依托设备开展深度研究,比如优化量子算法性能、分析核磁量子计算的误差来源(如相干时间、脉冲精度),为后续参与产业级量子计算研发打下基础。

2. 优化课程模块,提升量子计算实践占比

建议分阶段强化量子计算相关课程的实践性:

  • 本科阶段:增设 “量子计算实验课”,让学生通过设备亲手实现 Deutsch-Jozsa 算法(量子计算基础算法)、Grover 算法,掌握量子电路设计、代码编写、结果分析的完整流程,避免 “只会背公式、不会做实验” 的问题;

  • 研究生阶段:开设 “量子计算前沿专题”,结合西班牙高校的研究案例,深入探讨量子计算的技术瓶颈(如 3 比特系统的相干性限制、量子纠错的成本问题)、产业落地难点(如量子计算与传统计算的协同模式),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推动 “产学研用” 融合,聚焦量子计算成果转化

高校可与量子计算企业共建联合实验室,参照西班牙高校 “依托企业设备完成科研项目” 的模式,让学生深度参与企业实际研发:

  • 比如协助企业优化量子计算机的态制备效率,提升量子比特的初始化精度;

  • 参与量子计算算法的行业适配,如为医药企业调试分子模拟算法、为金融企业优化风险计算模型;

  • 测试量子计算设备的稳定性,收集实际运行数据用于设备迭代。

这种模式既能为企业输送 “懂技术、熟业务” 的实用型人才,也能让学生提前适应职场节奏,实现从 “校园学习” 到 “产业实践” 的无缝衔接。

 

四、结语:量子信息科学专业 —— 量子计算人才培养的核心载体

 

“十五五” 规划下,量子科技正从 “基础研究阶段” 迈向 “实用化攻坚期”,而量子信息科学专业正是连接这一转变的关键纽带。无论是西班牙高校借助中国量子设备突破量子计算科研难题,还是国内量子产业先导区与高校的协同布局,都印证了一个核心逻辑:量子科技的发展,既要扎实的理论基础,更要可落地的实践能力。

对国内高校而言,唯有以 “十五五” 政策为导向,以量子计算等核心方向为抓手,以适配的硬件设备为支撑,以科研驱动教学,才能培养出 “既懂量子理论、又能解决产业实际问题” 的复合型人才。未来,随着量子计算、量子通信等技术的不断成熟,量子信息科学专业将成为引领新一代科技革命的 “核心学科”,为学生打开通往量子科技未来赛道的大门,也为我国在全球量子竞争中筑牢人才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