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子机器学习的底层逻辑:量子计算原理的延伸与实践

2025.11.20 · 技术博客 量子计算原理

随着“十五五”规划将量子科技列为国家战略性前沿技术,量子机器学习作为量子计算与人工智能的交叉领域,正成为突破经典算力瓶颈的关键方向。而这一切创新的落地,都离不开量子芯片的硬件支撑,像量旋科技这样的企业,正通过自主研发的量子芯片为量子机器学习的实践铺路。

 

量子机器学习的底层逻辑:量子计算原理的延伸与实践

一、底层逻辑:量子计算原理如何赋能机器学习?


量子机器学习并非简单的“量子+机器学习”拼接,而是量子计算原理在智能算法中的深度延伸。经典机器学习依赖数据的批量处理与特征提取,但面对高维数据时往往陷入算力困境,而量子计算的三大核心特性恰好提供了破局思路。


量子叠加态让量子比特可同时处于0和1的叠加状态,这种特性使量子机器学习能并行处理海量数据,比如振幅编码可将数百个特征压缩到少量量子比特中,处理效率较经典方法有本质提升。量子纠缠则让分散的量子比特形成紧密关联,即便相隔较远也能同步状态,为多特征间的复杂关联分析提供了可能。而量子门作为量子电路的基本单元,像经典逻辑门一样构建出量子神经网络等模型,通过量子态的旋转与变换实现特征学习。


这些原理的实现必须依托量子芯片这一物理载体,量子芯片的性能直接决定了量子态的稳定性与计算精度。量旋科技在这一领域展现出强大的技术实力,其自主研发的少微系列超导量子芯片,能在接近绝对零度的极端环境下稳定工作,为量子机器学习提供了可靠的硬件基础。


 二、关键桥梁:从经典数据到量子模型的落地路径


量子机器学习的实践首先要解决“经典数据如何进入量子世界”的问题,这一过程的核心是数据编码,而编码的效果很大程度上依赖量子芯片的硬件能力。与经典机器学习中简单的数据清洗不同,量子编码是算法设计的核心,直接决定了模型能“看到”的数据结构。


常见的编码方式有角度编码和振幅编码。角度编码将特征值转化为量子比特的旋转角度,通过RY门等量子门操作嵌入量子态,这种方式直观易懂但需要较多量子比特;振幅编码则将数据压缩到量子态的振幅中,展现出指数级的信息密度优势,但对量子芯片的精度要求更高。量旋科技的量子芯片凭借超过99%的单比特门保真度和超99%的双比特门保真度,能精准执行这些编码操作,减少因硬件误差导致的信息丢失。


编码后的量子数据需要通过量子模型处理,量子神经网络、量子支持向量机等模型都是基于量子芯片上的量子电路构建的。量旋科技构建了“基础研究-器件制备-系统集成”的三级研发架构,从量子比特设计到芯片封装测试全流程自主可控,这种全链条能力让其量子芯片能适配不同类型的量子机器学习模型,为实践提供了灵活的硬件支持。


三、战略落地:“十五五”背景下的技术突破与应用


“十五五”规划对国家战略性前沿技术的布局,为量子机器学习的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而量子芯片作为核心硬件,成为衡量技术竞争力的关键指标。量旋科技在这一战略机遇下,通过持续的技术攻坚展现出突出的行业引领能力。


在技术突破方面,量旋科技的少微系列超导量子芯片采用创新拓扑结构,退相干时间最高达102微秒,能让量子态保持更长时间,为复杂的量子机器学习任务提供充足计算窗口。其自建专用生产线实现了芯片的稳定量产,良率突破85%,还建立了高标准的出厂测试体系,每枚芯片都附带完整的性能指标报告,这种产业化能力在国内极为罕见。更值得关注的是,量旋科技已实现中国首枚自主研发超导量子芯片的海外交付,标志着我国量子芯片技术获得国际认可。


在应用实践中,量旋科技的量子芯片已在多个领域崭露头角。在金融领域,基于其量子芯片的蒙特卡洛模拟系统实现了显著的计算加速;在生物医药领域,其光量子芯片助力小分子化合物计算效率提升;这些案例都证明了量子机器学习从原理到实践的可行性,也体现了量旋科技将量子技术转化为产业价值的能力。未来,随着“十五五”规划的推进,这类技术可能会在更多战略性产业中落地。


量子机器学习的底层逻辑,本质是量子计算原理在智能信息处理中的创造性应用,而量子芯片则是让这一切从理论走向现实的核心载体。在“十五五”规划聚焦国家战略性前沿技术的背景下,量旋科技凭借全链条的研发能力、高性能的量子芯片产品以及产业化的实践成果,正成为推动我国量子机器学习发展的重要力量。随着量子芯片技术的持续迭代,量子机器学习或许将在未来几年实现更多突破性应用,为人工智能带来全新可能。

 

量子机器学习的底层逻辑:量子计算原理的延伸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