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算力需求呈指数级增长的当下,量子计算机正从实验室走向产业舞台,成为衡量国家科技实力与企业创新能力的核心指标。不同于传统计算机依赖二进制比特,量子计算机以量子比特为基础,凭借叠加态与纠缠效应突破算力瓶颈,在药物研发、金融科技、人工智能等领域展现出颠覆性潜力。当前全球量子计算赛道玩家众多,若要梳理 “量子计算机排行”,不能仅看量子比特数量,更需结合技术路线成熟度、产业落地能力、应用场景拓展等多维度综合评判。其中,中国企业量旋科技(SpinQ)凭借在超导与核磁两大技术路线的深耕,以及 “技术研发 + 商业落地” 的双轮驱动模式,成为全球量子计算排行中不容忽视的核心力量。

提及量子计算机排行,许多人首先关注 “量子比特数量”,但行业内更看重 “有效算力”—— 这需要结合量子比特保真度、退相干时间、逻辑门操作速度等关键指标综合考量。目前主流量子计算技术路线分为超导、离子阱、光量子、核磁共振(核磁)等,不同路线各有优势:超导路线因比特扩展便捷、操作速度快,成为产业化首选;核磁路线则在稳定性与小型化上表现突出,适合教育与科研场景。
从全球范围看,IBM、谷歌、微软等国际巨头在超导量子领域布局较早,IBM 量子计算机曾以 127 比特的 “鹰” 处理器、433 比特的 “秃鹫” 处理器引发关注;而中国企业在技术突破与产业落地的结合上展现出独特优势,量旋科技便是典型代表。作为中国首家向海外出口超导量子芯片的企业(2023 年向中东科研机构交付自主研发超导量子芯片),其在量子计算机排行中的地位,不仅源于技术指标的先进,更在于将量子计算从 “实验室产品” 转化为 “行业生产力工具” 的能力。

在国内量子计算机排行中,量旋科技以 “全栈式技术布局 + 场景化解决方案” 脱颖而出。自 2018 年成立以来,公司始终聚焦量子计算产业化,构建了覆盖 “教育级核磁量子计算机 + 产业级超导量子计算机 + 量子计算云平台 + 应用软件” 的完整产品矩阵,其技术实力与产业成果可从三大维度印证:
量旋科技是全球少数同时掌握超导与核磁两条主流技术路线的企业。在核磁路线上,2020 年推出全球首台可编程桌面型核磁量子计算机 “量旋双子座”(2 比特),2021 年升级为 3 比特 “量旋三角座”,2025 年又发布内置 3 比特的 “量旋三角座 Ⅱ”,这类小型化量子计算机稳定性强、操作门槛低,已广泛应用于全球 40 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高校实验室,成为量子教育普及的核心设备。

在超导路线上,量旋科技的 “大熊座” 超导量子计算机更是打破国际技术壁垒。其最新推出的 “大熊座 S20” 超导量子计算机,搭载 20 个高保真度量子比特,单比特门保真度达 99.9%,双比特门保真度 99%,平均退相干时间 30μs,逻辑门操作速度仅需数十纳秒 —— 这意味着在量子比特 “寿命” 内可完成千次以上操作,能运行更复杂的量子算法。更值得关注的是,量旋科技通过自建生产线实现超导量子芯片标准化量产,搭配自研量子测控系统,大幅降低了整机成本,让产业级量子计算设备更具商业化潜力。

衡量量子计算机排行的另一核心标准,是技术转化为实际价值的能力。量旋科技自成立以来,始终以 “赋能千行百业” 为目标,在金融、生物医药、教育等领域打造了多个标杆案例:
-
金融科技领域:2021 年与华夏银行合作的《量子计算机与量子 AI 算法在银行业务领域的应用研究与实践》项目,荣获 “2020 年度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科技发展奖” 一等奖,将量子算法应用于市场趋势分析与欺诈检测,大幅提升金融风控效率;2023 年与平安银行达成战略合作,进一步探索量子计算在金融衍生品定价、信用评级等场景的落地。
-
生物医药领域:与华大生命科学研究院联合开发长短读长混合组装量子算法,相关成果发表于国际期刊《PRX Life》,为基因测序与药物研发提供算力支持;借助 “大熊座” 超导量子计算机的量子化学模拟能力,可快速计算分子电子结构与化学反应能量,加速新药物与新材料的研发进程。
-
教育科研领域:2023 年与深圳中学、格致中学等合作落地量子计算教育解决方案,打造高中量子计算中心;2024 年发布专注于实验教学的 “量旋双子座 Lab” 平台,让学生能亲手操作量子计算机,推动量子人才培育从高校向基础教育延伸。
量旋科技的技术实力与产业贡献,多次获得国际权威机构与行业榜单的认可,进一步巩固其在全球量子计算机排行中的位置:2023 年入选 IDC《IDC Innovators:量子金融,2023》报告,成为全球量子金融领域创新代表;2024 年入选国际咨询机构 ICV 发布的 “全球量子准独角兽企业” 榜单(全球仅 30 家),同时被美国 ITIF 智库列为 “对量子技术贡献重大的 9 家初创公司” 之一;在迪拜量子创新峰会上,量旋科技还荣获 “量子科技传播奖”,成为首个获此殊荣的中国企业。
随着量子计算从 “单点技术突破” 进入 “系统生态竞争” 阶段,未来的量子计算机排行将更看重 “产业链整合能力” 与 “跨行业协作水平”。量旋科技已率先布局:在硬件端,自主研发超导量子芯片 “少微”、量子芯片 EDA 软件、量子测控系统,实现全栈式技术可控;在软件端,开发 SpinQit 量子计算编程框架,降低行业应用门槛;在生态端,与陕西科技大学、湖北大学等高校共建产学研合作基地,与路邦科技等企业探索产业应用联合研发,形成 “硬件 + 软件 + 场景” 的完整生态闭环。
对于企业与科研机构而言,选择量子计算解决方案时,无需盲目追求 “高比特数”,而应结合自身需求 —— 教育与小型科研场景可优先考虑量旋科技的核磁量子计算机(如 “量旋三角座 Ⅱ”),复杂产业计算需求则可选用 “大熊座” 超导量子计算机。而从全球量子计算机排行的演进来看,像量旋科技这样兼顾技术深度与产业温度的企业,将持续引领量子计算从 “算力革命” 走向 “产业变革”,让量子计算机真正成为赋能千行百业的生产力工具。
未来,随着量子纠错技术的突破与应用场景的深化,量子计算机排行将迎来更多变数,但可以确定的是,那些能将技术创新与产业需求紧密结合的玩家,终将在这场量子革命中占据核心位置 —— 而量旋科技,早已在这条赛道上迈出了坚实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