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子计算机低温为何要逼近绝对零度?热噪声竟是量子纠错的“死敌”
2025.11.17 · 行业资讯 量子计算机低温
在量子计算的研发版图中,“逼近绝对零度”是绕不开的核心命题——几乎所有高性能量子计算机都依赖极端低温环境运行,量子计算机低温的精准控制更是决定计算能力的关键。为什么量子计算机非要“拥抱严寒”?这背后藏着量子比特的生存法则,而热噪声对量子纠错的毁灭性干扰,更是让低温成为刚需。

量子比特的“生存密码”:低温守护相干性
量子计算的根基是量子比特的叠加态与纠缠态,但这些量子特性脆弱到极致,任何微小干扰都可能导致“退相干”——量子态瞬间坍缩为经典状态,计算随即失效。而温度正是干扰量子态的最大“元凶”,这也是量子计算机低温必须逼近绝对零度的核心原因。
从物理本质来看,温度的本质是微观粒子的无规则运动,这种运动产生的能量波动就是热噪声。超导量子比特作为当前主流技术路线,其能级间隔仅为微电子伏特级别,相当于约10mK的热能。在室温下,热噪声能量是量子比特能级间隔的数万倍,足以频繁激发能级跃迁,让量子比特无法维持稳定叠加态。实验数据显示,10mK环境下的超导量子比特退相干时间可达数百微秒,而温度升至1K时,这一数值会骤降至0.1微秒左右,性能差异堪称天壤之别。
同时,超导量子比特的工作依赖材料的超导态——电子形成无阻力流动的库珀对,才能实现精准的量子操控。而超导态的形成必须依赖极低温,一旦温度升高,库珀对会被热能打破,超导态消失,量子比特便失去了工作基础。因此,量子计算机低温的极致控制,本质是为量子比特创造“安静”的生存环境。
热噪声的“破坏逻辑”:让量子纠错力不从心
量子纠错是实现实用化量子计算的核心技术,其原理是通过多个物理量子比特编码单个逻辑量子比特,借助冗余信息检测并纠正错误。但热噪声的存在,会让这一精密系统陷入“混乱”,成为量子纠错的“死敌”。
热噪声带来的错误具有随机性和广泛性。在非极低温环境中,热噪声会导致大量物理量子比特发生随机错误,这些错误信号会淹没真实的计算错误,让纠错系统难以分辨。比如在解码过程中,传统的MWPM算法本就存在一定局限性,而热噪声引发的海量干扰信号,会进一步降低解码精度,甚至让纠错系统误判错误类型,反而引入新的计算误差。研究表明,当热噪声强度超过一定阈值时,错误产生的速度会远超纠错速度,即便采用更先进的Planar解码算法,也难以挽回计算精度的损失。
更关键的是,量子纠错本身需要消耗额外的量子资源,且对量子比特的相干时间有严格要求。如果量子计算机低温控制不足,热噪声会加速退相干,导致量子比特的相干时间短于纠错所需时间,让纠错过程尚未完成就已失去可靠的量子态载体。这种“时间差”直接让量子纠错失去意义,成为制约量子计算规模扩展的核心瓶颈。
量旋科技的低温解决方案:筑牢量子计算稳定基石
面对量子计算机低温的严苛需求,量旋科技展现出强大的技术攻坚能力,为量子计算提供了稳定可靠的低温支撑。其推出的全套低温环境部署服务和核心设备稀释制冷机,能够稳定提供~10mK的极低温环境,精准满足超导量子比特的运行需求。
量旋科技的低温解决方案还兼顾了多维度的稳定性保障:稀释制冷机配备高性能低振动脉管制冷机,有效避免振动对量子比特的额外干扰;支持自动升降温等全自动化操作,极大降低了极端低温环境的运维难度。同时,其配套的低温射频器件(包括放大器、同轴线缆、连接器等)以及定制化磁屏蔽方案,确保了量子信号在极低温环境下的稳定传输,为量子测量与纠错提供了清晰的信号基础。
在此基础上,量旋科技的“大熊座”超导量子计算机展现出卓越性能,单比特门保真度高达99.9%,双比特门保真度达到99%,这背后正是精准低温控制带来的长退相干时间支撑。这种“低温设备+核心器件+整机系统”的全链条技术能力,让量旋科技在量子计算低温领域形成了显著优势。
量子计算机低温的极致追求,本质是与热噪声的持续对抗,更是量子纠错技术得以发挥作用的前提。从量子比特的相干性守护到量子纠错的效率保障,再到实用化量子计算机的性能突破,每一步都离不开对绝对零度的逼近。而量旋科技等企业的技术突破,正让量子计算机的“严寒铠甲”愈发坚固,为量子计算从实验室走向产业化奠定了关键基础。


.jp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