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子芯片技术攻坚:量旋科技构建量子计算核心载体
2025.06.26 · 技术博客 量子芯片技术量子芯片量子比特
在量子计算技术迭代呈指数级加速的当下,量旋科技以量子芯片为核心突破口,在波粒二象性构筑的微观世界中开辟技术疆域。作为国内少数具备全链条量子芯片研发能力的高科技企业,量旋科技始终秉持 "从原理创新到工程实现" 的研发理念,在量子比特制备、芯片集成技术、产业化应用等关键领域建立技术壁垒,为量子计算的工程化落地提供核心硬件支撑。
一、战略定位:锚定量子计算的核心硬件枢纽
(一)技术路线的前瞻性选择
量子芯片作为量子计算系统的物理载体,其技术路线的选择决定了产业化路径的走向。量旋科技研发团队经过多维度技术论证,确立了以超导量子比特为核心发展方向,同步布局光量子芯片的技术路线。超导体系凭借其良好的可扩展性和成熟的半导体工艺兼容性,成为当前实现中尺度量子计算的主流技术路径;而光子体系因天然抗干扰性和长距离传输优势,作为未来大规模量子网络的核心载体进行战略储备。
(二)研发体系的立体化构建
公司构建了 "基础研究 - 器件制备 - 系统集成" 的三级研发架构:
- 量子物理实验室:聚焦量子比特物理机制研究,在国际期刊发表多篇关于约瑟夫森结阵列量子噪声特性的论文,提出基于磁通可调耦合器的量子比特互联方案,相关成果被 IEEE Transactions on Applied Superconductivity 收录
- 微纳加工平台:建成千级洁净实验室,配备电子束光刻机、聚焦离子束刻蚀机等尖端设备,实现 100nm 级特征尺寸的器件制备能力,自主开发的超导量子比特芯片良率突破 85%
- 低温测试系统:搭建 4K/2K/300mK 三级稀释制冷平台,实现量子芯片在 mK 级温度环境下的噪声抑制与相干操控,自主研发的低温读出电路将量子态测量保真度提升至 99.2%
二、技术攻坚:突破量子芯片的工程化瓶颈
(一)量子比特性能的系统性优化
- 相干时间提升技术
通过改进约瑟夫森结制备工艺(采用双角度电子束蒸发技术控制氧化层厚度),结合片上微波滤波器阵列设计,将超导量子比特的 T1 弛豫时间提升至 52μs(高于行业平均水平 30%),T2 * 相干时间达到 45μs。该技术突破使得量子芯片在执行 1000 次门操作后量子态保持率仍超过 90%。
- 多比特集成技术
开发基于共面波导谐振腔的量子比特阵列结构,在 10mm×10mm 芯片面积内实现 16 比特高密度集成,相邻比特串扰抑制比优于 - 35dB。创新性采用蓝宝石衬底替代传统硅基衬底,将芯片寄生电容降低 40%,有效提升量子门操作速度,单量子门操作时间缩短至 20ns。
- 量子纠错编码技术
在国内率先实现表面码量子纠错实验,基于自主研发的 7 比特芯片,通过动态量子纠错协议将逻辑比特错误率降低两个数量级,相关成果入选中国物理学会年度亮点研究。
(二)芯片 - 系统协同设计体系
量旋科技建立了基于 ANSYS HFSS 的全链路电磁仿真平台,实现从量子比特单元到整芯片的电磁兼容设计。通过多物理场耦合仿真(涵盖低温热传导、微波信号传输、量子态演化),在芯片设计阶段完成寄生参数优化,使芯片测试通过率从行业平均 60% 提升至 78%。配套开发的量子芯片自动化测试系统,可实现 24 小时不间断参数表征,单日测试数据处理量达 10GB。
三、应用落地:构建量子技术生态体系
(一)行业解决方案的深度定制
- 金融量化计算领域
为某头部金融机构定制的量子蒙特卡洛模拟系统,基于 8 比特超导芯片,在期权定价模型计算中实现 10 倍于传统 GPU 集群的加速比,将百万次路径模拟时间从 48 小时缩短至 4.5 小时,风险价值(VaR)计算精度提升 15%。
- 生物医药研发领域
与中科院上海药物所合作开发的量子分子模拟平台,利用光量子芯片实现小分子化合物的电子结构计算,在 DFT(密度泛函理论)计算中,对布洛芬分子的 HOMO-LUMO 能级差计算误差控制在 0.05eV 以内,较传统 DFT 方法计算速度提升 3 倍。
- 精密测量领域
基于超导量子干涉器(SQUID)技术开发的磁噪声测量系统,分辨率达到 5fT/√Hz(1fT=10⁻¹⁵T),成功应用于高温超导材料临界磁场测量,为新型超导材料研发提供关键数据支撑。
(二)产业化能力建设
公司已建成年产 200 片量子芯片的中试生产线,实现从晶圆级制备到封装测试的全流程自主可控。封装环节采用高真空陶瓷管壳(真空度≤10⁻⁶Pa),结合金丝键合与倒装焊混合工艺,确保芯片在 4K 低温环境下的长期可靠运行。配套开发的量子计算测控系统,集成 200 通道任意波形发生器(采样率 1GSa/s,分辨率 14bit),实现对量子芯片的精准操控。
四、未来规划:打造量子科技产业共同体
(一)技术研发的梯度布局
- 短期(1-3 年):实现 32 比特超导量子芯片量产,量子体积(Quantum Volume)突破 128,开发首款商用量子计算加速卡
- 中期(3-5 年):建成百比特量子芯片研发平台,实现量子纠错的工程化验证,推出量子 - 经典混合计算系统
- 长期(5-10 年):突破千比特量子芯片集成技术,构建量子计算云平台,实现特定领域的量子优势应用
(二)生态体系的协同构建
量旋科技正与国内 10 余所高校建立联合实验室,共建 "量子芯片设计 - 制备 - 测试" 全流程实训平台,累计培养专业人才 300 余名。同时参与制定 3 项量子芯片领域国家标准,推动量子计算接口协议的规范化。在长三角量子信息产业集聚区规划建设 2000㎡研发中心,打造集技术研发、成果转化、产业孵化为一体的量子科技创新枢纽。
从单量子比特的精准操控到大规模量子芯片的工程实现,量旋科技始终以硬核技术突破践行 "科技报国" 的初心。在第二次量子革命的浪潮中,公司将继续深耕量子芯片这一战略要地,用微观世界的量子态编织宏观世界的科技蓝图,为我国在全球量子计算竞赛中占据领先地位贡献核心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