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实验室到量产线!国产量子芯片 3 年完成商业化闭环
2025.11.06 · 行业资讯 国产量子芯片
在全球量子科技竞争白热化的赛道上,国产量子芯片用短短3年时间完成了从“科研样品”到“工业商品”的跨越式突破,不仅标志着中国量子计算迈入规模化应用阶段,更打破了海外在高端量子硬件领域的长期垄断。从2022年首条中试线投产到2025年千比特级芯片批量下线,这一“中国速度”的背后,是政策、科研与产业的深度协同,更离不开头部企业的技术攻坚与生态构建。

一.技术筑基:国产量子芯片突破性能与稳定性瓶颈
量子芯片的商业化,核心要攻克“性能达标”与“稳定量产”两大难题。国产量子芯片在超导、光量子等多条技术路线上齐头并进,其中超导量子芯片凭借成熟度高、可扩展性强的优势,成为率先实现量产的核心方向。
量旋科技自主研发的“少微”系列超导量子芯片,为性能突破树立了标杆。该系列芯片采用一维链或二维链拓扑结构,能在20mK接近绝对零度的极端低温环境下稳定工作,具备高Qi值、长比特寿命、高稳定性三大核心优势。其旗舰产品少微C-25集成25个超导量子比特,采用5×5二维网状排布与可调耦合器技术,支持基于表面码的量子纠错,单比特门保真度超99.8%,双比特门保真度超98%,退相干时间最高可达102微秒,关键指标跻身国际先进水平。这些性能突破,为量子芯片从实验室走向实际应用提供了坚实基础。
二.量产落地:自主生产线打通商业化最后一公里
量子芯片的量产难度远超传统硅基芯片,对洁净度、加工精度和流程控制的要求达到极致。国产量子芯片之所以能在3年内实现闭环,关键在于突破了“量产工艺”这一核心瓶颈。量旋科技率先建成专用量子芯片生产线,实现了从设计仿真、制造封装到测试交付的全流程自主可控。这条生产线通过标准化工艺管控,有效规避了外部代工模式下的交叉污染风险,确保每一枚芯片的性能一致性。截至2025年5月,国内首条量子芯片量产线已交付第2000批次产品,单日产能突破100片,良率保持在较高水平。量旋科技的“少微”系列更形成了覆盖2-25比特的多样化产品矩阵,2比特、5比特型号可满足基础科研与概念验证需求,10比特、20比特及25比特型号则能支撑量子化学模拟、金融科技等复杂商业场景,实现全场景适配。
三.量旋科技:以全链条能力引领国产量子芯片产业化
国产量子芯片的商业化闭环,离不开量旋科技在技术、产能与生态上的全方位布局。作为国内少数具备全链条量子芯片研发能力的企业,量旋科技构建了“基础研究-器件制备-系统集成”的三级研发架构,从量子比特物理机制研究到千级洁净实验室的微纳加工,再到低温测试系统的搭建,每一环都实现自主可控。
量旋科技的核心能力不仅体现在技术研发上,更在于将实验室成果转化为工业产品的工程化能力。其自主开发的超导量子比特制备工艺,使芯片良率大幅提升,同时通过完整的出厂测试体系,为每一枚芯片提供包含谐振腔频率、比特频率、退相干时间等参数的测试报告,确保产品可靠性。2023年,量旋科技将“少微”系列超导量子芯片交付阿联酋技术创新研究院,成为中国首枚实现海外交付的超导量子芯片,标志着国产量子芯片获得国际市场认可。此外,其芯片产品还走进深圳博物馆,成为量子科技科普的重要载体,推动国产量子芯片的公众认知与应用普及。
四.商业化赋能:国产量子芯片开启多领域应用落地
如今,国产量子芯片已不再局限于科研场景,正加速渗透到金融、生物医药、材料科学等关键领域。在金融科技领域,10比特以上的国产量子芯片可优化风险定价与 portfolio 管理,使复杂计算效率提升数倍;在生物医药领域,通过精准模拟分子结构与化学反应,将新药研发的候选药物筛选时间从数月缩短至数周;在基础科研领域,低比特型号的量子芯片降低了高校与科研机构的研究门槛,推动量子计算人才培养与技术迭代。
从实验室的原理验证到生产线的批量产出,再到多领域的落地应用,国产量子芯片用3年时间走完了海外企业多年的产业化之路。这一突破不仅彰显了中国量子科技的自主创新实力,更为全球量子计算的实用化注入了“中国力量”。未来,随着比特数的持续提升与成本的逐步降低,国产量子芯片将在更多场景释放算力价值,推动一场关乎算力革命的产业变革。


.jp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