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量子计算机崛起:从追赶到领跑的科技跨越
2025.09.17 · 技术博客 国产量子计算机量子计算机量子芯片
提到计算机,大家最先想到的可能是日常用的笔记本、台式机,或是处理复杂数据的服务器。但如今,一种 “更厉害” 的计算机 —— 量子计算机,正在成为科技领域的 “新明星”。它凭借独特的计算原理,能解决很多传统计算机 “算不动” 的难题。而国产量子计算机,这些年也从起步探索走到了世界前列,今天就带大家一起了解它的发展故事。
一、从 “没人懂” 到 “有人追”:国产量子计算的起步
二十多年前,“量子计算机” 对大多数人来说还是个陌生的词汇,国内相关研究也几乎是一片空白。1998 年,中国科学院院士郭光灿在筹备一场关于 “量子技术” 的会议时,意识到这项技术未来可能改变世界,于是写信给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建议国家重点发展量子信息技术。钱学森很快回信支持,认为这是值得全国力量攻关的领域。
不过,起步阶段并不顺利。郭光灿团队多次申请国家科研项目支持,都因为当时量子研究 “太超前” 而失败。但他们没有放弃,先是成立了国内第一个量子信息实验室,一点点搭建研究基础。直到 2001 年,团队终于拿到了国家首个量子信息领域的科研项目,获得 2500 万元经费 —— 这笔钱,成了国产量子计算研究的 “第一桶金”。
之后的十年里,郭光灿团队一边做研究,一边培养人才,不少学生后来都成了量子领域的骨干。2010 年,他的学生郭国平接过 “接力棒”,带领团队聚焦量子芯片研发,国产量子计算机的研究也从此进入了 “加速期”。
二、三大核心技术:量子计算机的 “心脏” 与 “大脑”
想要造一台量子计算机,有三个关键技术必须突破,就像传统计算机需要芯片、电源和操作系统一样,量子计算机也有自己的 “核心三件套”。
(一)量子芯片:计算能力的 “发动机”
传统计算机靠 “比特” 存储信息,每个比特要么是 0 要么是 1;而量子计算机靠 “量子比特”,它能同时处于 0 和 1 的状态,这也是量子计算机计算速度快的关键。而量子芯片,就是用来承载 “量子比特” 的核心部件。
国内科研团队在量子芯片上花了很多功夫:比如研发出的 “悟空芯”,是在国内第一条量子芯片生产线上制造的,上面能集成上百个量子比特;还有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团队研发的 “九章三号” 光量子芯片,靠操控光子来计算,目前已经能同时操纵 255 个光子 —— 光子数量越多,计算复杂问题的能力就越强。
(二)测控系统:量子比特的 “管家”
量子比特很 “娇贵”,容易受温度、电磁干扰影响,所以需要一套专门的 “测控系统” 来监控它的状态,保证计算稳定。2018 年,国内科研团队造出了首款自主研发的量子测控系统,不仅能让量子芯片发挥最大性能,还能用于其他量子研究,填补了国内的技术空白。
后来升级的第三代测控系统更厉害:以前测试量子芯片要一个个手动操作,现在能批量自动化测试,让量子计算机的运行效率一下子提高了几十倍。
(三)量子操作系统:计算任务的 “指挥官”
就像我们用电脑需要 Windows、Mac 系统一样,量子计算机也需要专门的操作系统来调度计算资源、处理任务。2021 年,国内自主研发的量子操作系统诞生了,到了 3.0 版本时,它已经能同时处理多个量子计算任务,还能和传统计算机协同工作,让整个计算过程更高效。
三、能做什么?量子计算机的 “实用化” 尝试
可能有人会问:量子计算机这么厉害,现在能帮我们做什么?其实它已经在几个领域开始 “大显身手” 了。
(一)帮科学家解决 “复杂难题”
比如在 “计算流体动力学” 领域 —— 简单说就是模拟空气、水流的运动规律,像天气预报、飞机设计都需要这个。比传统计算机计算得更快、更精准,这对研究气候变化、设计更省油的飞机都有帮助。
(二)给金融行业 “算得更准”
金融机构每天要处理大量数据,比如怎么优化投资组合、怎么规避风险。以前传统计算机处理这些问题,可能需要几天甚至几周,而量子计算机能大幅缩短时间。处理同样规模的问题,消耗的资源比传统计算机少很多,帮金融机构更快做决策。
(三)加速新药研发 “救更多人”
研发一款新药,往往需要测试成千上万种分子是否有效,传统方法可能要花几年。量子计算机可以模拟分子的相互作用,快速筛选出有潜力的药物成分。比如国内科研团队已经用量子计算机开发出 “药物毒性预测”“药物相互作用预测” 等应用,能提高预测准确性,让新药研发时间缩短。
四、未来会更好:国产量子计算的下一站
现在的国产量子计算机,还处在 “从能用向好用” 的阶段。或许用不了多久,我们就能在更多场景里看到量子计算机的身影 —— 可能是帮气象部门预测更精准的台风路径,可能是帮医院更快找到癌症治疗方案,也可能是帮企业设计出更环保的材料。而这一切,都离不开一代代科研人员的坚持和努力。国产量子计算机的故事,还在继续书写新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