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超导量子技术路线在材料制备、量子比特操控、系统集成等关键维度实现系统性突破,已成为量子计算领域技术成熟度最高、核心性能最优、从业者最集中、产业生态最完备的核心主流路线之一。随着“量子优越性”的实现、纠错方案的突破及应用场景的拓展,超导量子计算机展现出了深远的应用潜力。
在这一技术浪潮中,韩国某科研机构(以下简称 “韩国团队”)的研究实践颇具代表性。该团队长期深耕超导量子计算前沿,研究领域覆盖量子芯片、测控系统、量子机器学习等方向。
作为依托超导量子计算整机开展研究的团队,一枚满足科研实验要求的超导量子芯片,是其推进所有工作的重要支撑 —— 作为量子计算机的核心部件,芯片的性能与稳定性,直接影响着整机系统能否实现稳定的量子门操作等关键功能,是后续研究推进的底层支撑。
经过深度的需求沟通,韩国团队与量旋科技达成合作,要求为其按需定制超导量子芯片。经全流程代工与低温标定后,芯片成功交付并实现稳定运行,为后续整机系统集成与性能验证提供了坚实的硬件基础。
需求痛点:科研攻坚的“芯片之困”
尽管具备建造超导量子计算整机的扎实基础,韩国团队却在核心的超导量子芯片环节,遇到了难题。原因是团队缺少相关超导量子芯片实验室设备,无法加工和生产芯片。韩国虽在传统半导体制造领域全球领先,但超导量子芯片的工艺路线与传统半导体差异显著。

从纳米工艺的匹配、材料纯度的控制,到低温性能的验证,都对加工经验与实验测试体系提出了极高要求。也就是说,虽然韩国本地具备完备的半导体工艺基础,但超导量子芯片的成膜、刻蚀与封装环节所需的低温超导材料工艺与微波电路特性验证仍属空白。
对于该客户而言,本土缺乏成熟的超导工艺链和验证体系成为科研进展的瓶颈。超导量子芯片是所有后续研究的基石。若芯片性能不稳定,整机的量子门操作等核心技术验证将无从谈起。寻找具备全周期、全流程服务能力的合作伙伴,成为团队推进研究的当务之急。
解决方案:量旋科技全链路赋能,破解“从0到1”难题
经过多方调研与技术对接,韩国团队最终选择与量旋科技达成合作。量旋科技深耕超导量子计算领域多年,不仅拥有自主建设的芯片专用产线、标准化可量产的超导量子芯片产品,更能提供从设计、研发到生产、测试的全流程代工服务 —— 这一 “全链路能力”,恰好精准匹配韩国团队的核心需求。
全流程代工:从需求到交付的“定制化护航”
区别于标准化产品销售,此次合作是为国际科研客户提供“深度嵌入型”的代工服务。
项目启动初期,量旋科技研发团队即与韩国团队展开密集技术对接,充分理解其对芯片核心指标的要求,并结合芯片的实际运行场景,优化芯片版图设计与材料选型。“我们不仅提供现成产品,更参与客户的系统级需求转化。”量旋科技芯片业务负责人表示。

从最初的线路结构设计到最终的芯片生产,全程由量旋科技研发团队负责执行。我们通过集成化的设计到制造体系,实现参数优化与工艺协同;采用成熟的微纳加工工艺,在超低损耗材料体系下完成电路制备。并在关键节点开展结构表征与功能验证,确保交付的每一片超导量子芯片均满足设计指标。
整个流程不仅保障了高良率与可重复性,也显著加快了研发迭代周期,为客户科研任务的快速推进奠定了坚实的制造基础。
完整的测试服务,让芯片“开箱即用”
如果说芯片制造是“造好心脏”,完整的测试则是“保障心脏稳定跳动”重要环节。
量旋科技所有出厂芯片在交付前,均经过严格的低温标定与全面表征。量旋科技的测试团队在稀释制冷机平台下完成对芯片量子比特参数(如相干时间、读出保真度等)的精确测量,并形成详尽的测试报告。
客户在部署芯片前即可获知性能数据,从而能够在研发计划上提前部署,缩短实验调试周期。芯片交付后无需额外表征即可“开箱即用”,确保科研工作能够直接平稳衔接,提高研究效率与成果可靠性。
量旋的标定服务帮助客户跳过了‘试错期’。交付的芯片在制冷机中仅需简单调试即可进入测试,极大缩短了整机验证周期。
技术生态共建,加速量子计算实用化进程
此次合作的成功落地,使该韩国客户具备了自主开展超导量子芯片设计并验证的能力,并为其未来的量子计算研究奠定了关键硬件基础。
对于量旋科技而言,这一项目不仅展现了我们在国际化交付能力上的成熟体系,更验证了我们在跨国量子生态构建中的专业优势。通过这一深度合作,量旋科技助力韩国科研团队实现从概念设计到可测样品的关键跨越,为全球量子创新赋能。
目前,除韩国团队外,量旋科技已与中东、东南亚、欧洲等多个区域的量子计算研究机构建立合作,提供标准化芯片与定制化服务,覆盖从基础研究到应用探索的多元场景。
量子计算的进步从来不是单点突破,而是生态协同的结果。量旋科技希望通过开放芯片研发生产能力,让更多科研机构聚焦于量子算法、核心部件研发等前沿领域,加速量子计算技术从理论走向工程化、实用化的进程。
未来,量旋科技将持续深耕超导量子技术,不断优化全流程服务能力,以更先进的技术、更完善的服务,与全球量子计算科研及企业伙伴携手,共同破解技术难题,推动量子计算产业化。



.jpg)


